top of page

斗六舊議會
Welcomes You

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73號

About
斗六舊議會

Learn More
S__4284474.jpg
3575DE8E-7004-4F9F-BBE1-F9836FEDD5E9.jpg

​歷史沿革

雲林縣政府於 民國 88 年 (1999 年 )921 大地震,使原國有財產局雲林分處辦公廳舍(今行啟記念館) 房屋龜裂,不堪使用,於是蔡信三處長 ( 時任國有財產局台灣中區辦事處處長 ) 與曾平輝主 任 ( 時任雲林分處主任 ),拜會張榮味縣長 ( 時任雲林縣縣長 ),雙方在會議後達成共識, 決議與國有財產局以土地互換方式,由舊雲林縣議會現址,與古坑鄉石壁山區 11 筆約 640 公頃國有原始林地無償撥用互換,由國有財產署雲林辦事處作為辦公空間使用。新縣議會大樓於民國 90 年 (2001 年 ) 動工,完工後遷至大學路的現址。

螢幕擷取畫面 2023-11-13 205606.png

​縣議會責任區域

日本戰敗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收並由行政長官公署制定相關組織規程。在民國 34 年至 39 年 (1945 年至 1950 年 ),斗六郡改為「斗六區」、依原有的街庄範圍改為 鄉鎮,即庄為鄉、街為鎮;因此斗六街改稱「斗六鎮」,屬於臺南縣政府管轄。鄉鎮 設鄉鎮民代表,由村里民大會選舉代表組織,鄉鎮民代表任期為 2 年,得連選連任, 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市民代表會。臺灣省各縣市自民國 39 年 (1950 年 ) 實施地方自治, 便開始進行議員的選舉,而當時雲林縣尚分為斗六區、北港區及虎尾區並隸屬臺南縣 管轄,至民國 40 年 (1951 年 ) 獨立設縣後才成立雲林縣議會

螢幕擷取畫面 2023-11-13 203537.png

縣治議事最初行政空間

成立初期的縣議會並無固定廳 舍,前幾屆的議員們都必須在「武 德殿」進行議會質詢、審議等工 作。舊雲林縣議會建築物座落於府 前街上,於民國 44 年 (1955 年 ) 興建,後於民國 74 年 (1985 年 ) 曾進行改建,持續使用到民國 90 年 (2001 年 ) 後,當雲林縣議會遷 建至大學路的現址後,由國有財產 署雲林辦事處作為辦公空間使用。 目前在舊議會大樓旁的三小棟 空間即為原民防管制中心推測就是 當時武德殿所在的位置,該處尚保留一段武德殿基座遺跡。

​新議會選址與建造

第 3 屆縣議會議長(張春盛)提議討論新建會議廳地點公決 案。並提到會議廳已獲得省府撥助,即將招標興建;其地點要請大 會決定,以便進行工程,大會決議將會議廳新建在「公園」,也就 是斗六公園。並且組織廳舍建設委員會負責一切興建事宜。後於民 國 44 年 (1955 年 )9 月第 3 屆第 2 次大會,決定新建會址於中山公 園之右側,佔地 200 坪,並以包工自營之方式,由大會推定 12 人 成立組建建設委員會。由斗六三榮營造廠得標承建,費用最後達 135 萬元,於第 4 屆起正式遷入辦公。

螢幕擷取畫面 2023-11-13 211249.png
螢幕擷取畫面 2023-11-13 211301.png

​修復與新建

民國 88 年 (1999 年 )921 大地震,使原國有財產局雲林分處辦公廳舍(今行啟記念館) 房屋龜裂,不堪使用,於是蔡信三處長 ( 時任國有財產局台灣中區辦事處處長 ) 與曾平輝主 任 ( 時任雲林分處主任 ),拜會張榮味縣長 ( 時任雲林縣縣長 ),雙方在會議後達成共識, 決議與國有財產局以土地互換方式,由舊雲林縣議會現址,與古坑鄉石壁山區 11 筆約 640 公頃國有原始林地無償撥用互換,由國有財產署雲林辦事處作為辦公空間使用。新縣議會大 樓於民國 90 年 (2001 年 ) 動工,完工後遷至大學路的現址。

螢幕擷取畫面 2023-11-13 211513.png
螢幕擷取畫面 2023-11-13 211506.png
下載 (2).jpg
下載 (3).jpg

​舊議會地區活化

舉辦文化資產尋寶活動可以讓參與者了解歷史、文化,同時也是一種互動和娛樂的方式。引導參與者探索斗六舊議會的各個角落。並通過舉辦展覽與文化活動利用斗六舊議會的空間以介紹建築內部空間與歷史並通過歷史導覽和解說提供有趣且具啟發性的歷史導覽,讓參與者了解斗六舊議會的歷史、建築風格和相關故事。建立戶外野餐區域利用周圍的空地或花園,打造適合戶外野餐的區域,讓人們可以在歷史建築的環境中享受休閒時光。鼓勵當地社區參與文化資產的保存和活化。可以透過志願者參與、社區論壇等方式,促進居民對斗六舊議會的關注和參與。

斗六舊議會周遭

雲林縣議會的設置開啟了斗六的地方自治,早期因行政空間 不足,縣議員們還在日治時期的武德殿召開議事討論,後續在公 園旁建設議會大廈以及其他辦公空間,逐漸擴展成為另一個縣治中心,也因為府、會的設置使斗六舊城區開創出屬於雲林民主自由之基礎。

教師會館

1632667679-1220768492-g_n_edited_edited_edited.png

宿舍區

S__4284469_0.jpg

溫王爺廟

4d2b05f7-6263-4475-9f75-14afc0d38bc4.jpeg

戰後轉變行政空間

雲林縣教師會館的設立,係由時 任臺灣省教育廳長劉真先生於民國 48 年(1959 年)為提升教師福利之舉措, 當時作為雲林縣地區其文化交流、學 術發表、教育成果之展示用途。在民 國 56 年 (1967 年 )06 月 03 日《 臺 灣 民聲日報》報導提及,雲林縣教師會 館由民國 51年 (1962年 )即開始籌備, 募捐得 40 餘萬元之經費,另向各校 學生進行捐募三分之一約 53 萬 9,452 元,最後再加上省教育廳補助。目前 原雲林縣教師會館,現已改為內政部 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雲林縣服務站所使用。

下載 (4).jpg
原雲林縣教師會館_72.jpg
瘟神信仰的天興宮溫王爺廟.jpg
f2c56b1b-6dbf-44a8-a0f7-ed7e67297bf0.jpeg

地址: 雲林縣斗六市社口里府前街42號

瘟神信仰的天興宮溫王爺廟

位於當今社口斗六行啟紀念館旁有一天興宮,起建時間不詳,僅光緒末《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記載,「位居南門外,一楹,士民公建。」天興宮為瘟神信仰,主要與戰事死傷及因早期公共衛生條件不佳,常有瘟疫爆發而衍生的宗教信仰。

日治初期,雲林武裝抗日嚴重,天興宮亦遭劫數,後又有大地震,使得天興宮廟體受創更深。明治35年(1902)在斗六歸順式會場事件後,雖有再度予以重修,但在大正8年(1919)的「寺廟臺帳」與昭和8年(1933)的《臺南州祠廟名鑑》都沒有天興宮的相關記載可循。

民國65年當地民眾發起重修建,既然捐題碑「重新修建」,顯然早年因為廟宇不存之故。

shutterstock_558890911.jpg

​舉辦地區特殊活動,行啟紀念館地區攝影大賽

雲林縣議會與行啟紀念館附近有非常多的歷史建築,可以舉辦只限此地區的攝影比賽,並推廣附近的歷史區域

斗六舊議會

©2023 斗六舊議會 版權所有。透過 Wix.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

bottom of page